蜂農揭祕蜂膠大多是假的

本文已影響2.68K人 

蜂農揭祕蜂膠大多是假的

衆所周知,江山市是全國最大的養蜂市(縣),被稱爲“中國蜜蜂之鄉”,而王強就是江山衆多蜂農中的一名,他自己養了300多羣(一羣相當於一箱)蜜蜂,從業20多年。

王強說,雖然江山是養蜂大市,但是他和他所在地區的幾千家養蜂戶都不願意生產蜂膠。“這個主要跟蜂膠的生產過程有關,蜂膠其實是蜜蜂從植物中採來樹脂類和蠟類物質,用來堵塞蜂巢縫隙的,一般一個5萬~6萬隻蜂的蜂羣一年只能生產蜂膠100克到150克,很精貴,產量極低。”按照往年經驗,4000羣左右的蜜蜂一年所產的蜂膠最多隻有20公斤,很多時候一年蜂膠產量連20公斤都不到。

“蜂膠收穫要再過一兩個月,產量暫時無法統計,估計今年的蜂膠產量也不會比往年多。”王強表示,除了產量低,難以產生效益之外,另一個讓蜂農們頭疼的問題是蜂膠原料很難處理。因爲蜂膠本身是一種具有芳香氣味的膠狀固體物,但是它對溫度很敏感,25攝氏度以上的時候蜂膠原料是有黏性的,手一碰可以拉很長很長,但是一旦溫度低於25攝氏度,蜂膠就會變硬變脆。

“弄起來很煩,所以很多養蜂戶都不生產了。”王強說,同樣是這4000羣的蜜蜂,每天的蜂蜜產量能達到10噸左右,像他這樣養300多羣蜜蜂的蜂農,每年出售蜂蜜賺的錢大概在40萬元左右,“專心產蜂蜜,放棄產蜂膠”成了大部分蜂農的選擇。#p#副標題#e#

國內市場真蜂膠產品微乎其微

即便是這樣,王強還透露,每年出產的那些僅有的、精貴的“紫色黃金”——蜂膠,並沒有像人們想象的那樣生產成爲國內商場、超市裏的高級保健品,而是流向了國外市場,真正流通在國內市場的真蜂膠微乎其微。

“事實上,100%無污染、純的蜂膠是沒有的。”王強告訴記者,蜂膠去向大致如下:那批質量好一點的、純度高一點的蜂膠,大部分都流向了歐盟、日本以及國內少數正規蜂產品企業。蜂膠產品在外國市場供不應求,根據蜂膠含量的不同,出口的蜂膠被分成好幾檔,收購價格也不一樣,但是國內產的好一點的蜂膠大多都出口了,銷量歐盟最多,日本第二。”王強說,剩下來的那部分蜂膠,一些流向了醫藥、化妝品行業以及一些化工廠,蜂膠當中有用的部分被提取出來,作爲輔助原料,製成抗菌消炎的藥物、美容養顏的化妝品等。最後,就是真正正規的企業,拿來做食品、膠囊。

“你可以算一下,這些食品、膠囊裏面的蜂膠含量已經是微乎其微了。但是現在中國市場上有那麼多蜂膠產品,有些蜂膠產品只要二三十塊錢,那肯定是假的。”王強說,“去年一年,河南以及北方一些不養蜂的地區,也開始生產蜂膠了。不養蜂怎麼會有蜂膠?他們就是把柳樹、楊樹的皮剝下來,做假蜂膠。我勸我自己身邊的朋友,蜂膠要買就買真正的國內名牌產品。千萬不要去買便宜的蜂膠膠囊。”#p#副標題#e#

僅憑價格難辨蜂膠真僞

業內人士坦言,現在的蜂膠市場確實很複雜,而且摻假水平也不一樣,國家檢測標準難以辨別,消費者更是感到困惑。那些價格很低,一二十塊、二三十塊錢的蜂膠肯定是假的,但價格高的蜂膠產品也不一定就是真的。那些賣100元左右一瓶的蜂膠,成本也應該是不夠的。

也有消費者會認爲,國內蜂膠市場如此混亂,是不是買進口蜂膠就能保證質量了呢?也不盡然。據瞭解,我國蜂產品著名企業蜂之語在溫州等地區調查時發現,也有一些產品打着進口的旗號,其實是國內的假原料拿去國外加工一下生產出來的。因爲國外假蜂膠的現象沒那麼嚴重,對檢測蜂膠真假這一塊沒有特別重視,只着重檢測蜂膠的農藥殘留、抗生素含量等,但是假蜂膠反而就沒這個問題。一些企業把假蜂膠出口給了國外的小企業,所以出口的也不一定是真蜂膠。目前最迫切的是相關部門能出臺科學準確的檢測標準,淨化蜂膠市場。

浙江大學特種經濟動物科學系、從事蜜蜂科學研究的胡福良教授表示,消費者在購買蜂膠產品時,至少要認清衛生部頒發的保健品批文,產品的包裝或者標籤上方必須有一個特殊的“藍帽子”標識,藍帽子下面有保健食品四個字。現在蜂膠只能作爲保健品,不能作爲食品銷售,所以沒有保健品的批文和“藍帽子”標識的,都是假的保健品。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