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兔年陳姓寶寶起名字

本文已影響1.58W人 

2011年兔年陳姓寶寶起名字

一、陳姓取名需知

陳姓是中國衆多姓氏中,按人口計算是全國第五大的姓。根據戶籍管理部門的“全國公民身份信息系統”(NCIIS),陳姓爲現代中國第五大姓。 根據1977年中國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誌》發表的一篇有關「姓」的論文上指出,陳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陳姓在廣東、福建、浙江、江蘇、香港、澳門及臺灣都是第一大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5位。

中國古部落名。陳豐氏是黃帝氏族的一個重要分支部落,是黃帝部落的姻親。“帝嚳取陳鋒氏女,生放勳(堯)。”(《史記•五帝本紀》)。帝嚳是黃帝的曾孫,顓頊的族侄。“陳豐,一作鋒,邦也。僑極娶陳豐氏生帝嚳,嚳復娶陳豐氏生帝堯,齊之豐丘,陳氏邑也。”(《路史•國名紀己》)《索隱》、《人表》、《正義》等著作都認爲鋒、峯、豐、邦同意通義,陳鋒、陳豐、陳邦指的是一回事。)可見,黃帝家族與最早見於記載的陳豐氏部落是兩個互相通婚的雙胞族,形成了炎黃氏族部落大聯盟的強大基礎。隨着時間的流逝,此族已經淹沒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之中,融合進黃帝的姬姓的大家族中,其後無顯族出現。

二、陳姓的起源

陳姓出自姚姓或嬀姓,舜帝的後裔。舜,也稱虞舜,黃帝八世孫,生於姚地,以地取姓爲姚。 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周武王滅紂以後,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陳胡公嬀滿,封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這個地方,建立了「陳國」。舜帝的後裔嬀滿子孫有以國爲姓的,即成爲陳姓的由來。以國爲姓,使用陳姓的始祖是胡公滿,陳姓主要開始使用於周朝初年的陳胡公滿,胡公滿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姚姓的後代。舜帝姓姚,舜在被選爲堯的接班人前,堯爲了考察他,讓舜搬到嬀水旁居住,所以舜的部分後代便以所居住的這條河爲姓,爲嬀氏。 部分改姓的本姓是姚的族人後來有改回姚氏,部分沒有改回來,便發展出其他姓,比如陳姓——《唐書·宰相世系》部分又改回本姓姚的:舜後代胡公嬀滿封於陳,至陳敬仲(陳完)仕齊,又改爲田氏。王莽封本姓爲姚的姚氏族人田豐爲代眭侯,后豐子田恢爲避王莽之亂,過江徙居吳郡,又改爲嬀姓,其五代孫嬀敷,又改回爲姚氏。從姚姓發展到嬀姓,再到嬀陳胡公滿傳至10世孫陳完,陳國內亂,陳厲公的兒子陳完怕株連自己,出奔到齊國,以故國爲氏,稱陳氏。 後改爲田氏。到十代孫田和時,廢齊康公而自立爲齊太公,並受到周王朝和諸侯列國的承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田代齊姜”。#p#副標題#e#

三、陳姓名人

陳完,春秋時齊國大夫。即田敬仲。陳厲公子。前672年,陳宣公殺其太子禦寇,他與寇相友善,恐禍及身,出奔至齊。齊桓公使爲工正,列爲大夫。自入齊後,由陳改姓田氏。死後諡敬仲,爲田齊始祖。

陳勝吳廣起義陳勝(?-前208),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領導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性的農民戰爭。

陳平(?-前178),西漢王朝開國功臣,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宰相之一。

陳寔(104-187),東漢潁川許縣(今河南許昌東)人,字仲弓。初爲縣吏,曾入太學就讀。後任太丘長。黨錮之禍起,被連,餘人多逃亡,他說:“吾不就獄,衆無所恃。”自請囚禁。黨禁解,大將軍何進、司徒袁隗招闢,皆辭不就。

陳琳(?-217),漢末文學家。字孔璋,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建安七子”之一。初從袁紹,後歸曹操,爲司空軍謀祭酒,管記室。陳琳詩、文、賦兼善。詩歌今存4首,代表作《飲馬長城窟行》是最早的文人模仿漢樂府之作。散文以表章書檄最有影響,代表作《爲袁紹檄豫州文》,是一篇爲袁紹聲討曹操的檄文。辭賦有《武軍賦》、《神武賦》等。原有集10卷,已佚。明代張溥輯有《陳記室集》。

陳壽(233-297),西晉史學家。又作長壽,字承祚。蜀國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

陳安(?-323),十六國時秦隴人民起義軍領袖。322年,在秦隴發動起義。氐、羌族人民紛起響應,衆至十餘萬,他自稱大都督、大將軍、涼王。以上邽(甘肅天水)爲根據地,攻佔附近各縣。次年,前趙國君劉曜親自督軍圍剿起義軍,他率軍血戰,戰死。隴上人作歌以悼之,稱他爲“隴上壯士”。

陳慶之(484-539),南朝梁將領。義興國山(今江蘇宜興西南)人。幼從梁武帝(蕭衍),頗受信任。梁武帝大通二年(528),魏北海王元顥降樑。武帝令他率七千人送元顥回北方。次年,入洛陽(今屬河南),計取三十二城,四十七戰,無不勝利。未幾,以兵少受挫,退回南方。後歷任北兗州(今山東兗州)南北司二州刺史等職。卒,諡武。

陳毅元帥像陳毅(1901-1972),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

陳賡(1903-1961),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原名陳庶康。湖南湘鄉人。員會副主任、國防部副部長。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和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八屆中央委員。

陳賡將軍像陳錫聯 1915.1-1999.6.10,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漢族。湖北省黃安縣(今紅安縣)人。曾用名陳普慶。

陳名夏(1601-1655),清臣。字百史,江蘇溧陽人。明崇禎進士,官修撰。後降李自成。福王時列從賊案。順治初降清復官。累遷史部尚書、弘文院大學士,少保兼太子太保。曾阿附多爾袞,請其纂位。《清史稿》載帝謂其“輾轉矯詐之小人”。數被論死奪官、寬免。終以諸罪處死。有《石雲居士文集》。

陳貞慧(1604-1656),明末清初散文家。江蘇宜興人。字定生。爲明末諸生“東林黨”人陳於廷之子,爲復社重要成員之一。曾與吳應箕寫《留都防亂檄》,聲討阮大鋮。明亡後隱歸故里。他表揚抗清人物之散文,感情深沉悲憤,頗富民族氣節。後人輯刻其遺著爲《陳處士遺著》。

陳確(1604-1677),明清之際思想家。浙江海寧人,初名道永,字非玄,後改名確,字乾初。明諸生。曾受學於劉宗周。明亡後,隱居著述。晚歲病困十餘年而卒。一生對宋、明理學和佛教進行激烈批判。反對《大學》中“知止於至善”的觀點,批判朱熹“一旦豁然貫通”之說。肯定人的善惡取決於後天積習。提出“天理正從人慾中見。”抨擊佛教“度盡衆生”是“滅絕衆生”。著有《大學辨》、《葬書》、《瞽言》等。

陳永華(?-1680),鄭成功謀士。字復甫,福建同安人。明末秀才。明亡,棄文投鄭成功軍,任參軍,成爲謀士。成功北伐,留守廈門。鄭經嗣位時,官至東寧總制使,盡心力佐。由守廈門,退守臺灣,建立屯田制,提倡種蔗以製糖,興辦學校。後爲馮錫範、劉國軒妒忌,遂自解兵權,憂死。

陳子龍(1608-1647),南明抗清將領、文學家。字臥子,號大樽,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禎進士。南明弘光帝時,任兵科給事中,因朝政腐敗而辭職歸鄉。清軍破南京後,在松江起兵,稱監軍,事敗,避匿山中,復連結太湖兵抗清。事泄,在蘇州被捕,乘隙投水而死。生時善詩賦古文,尤精駢體。著有《陳忠裕公全集》。

陳忱(約1613-?),明末清初小說家。浙江烏程(今湖州)人,字遐心,一字敬夫,號雁宕山樵。明亡後,絕意仕進,賣卜自給。與顧炎武、歸莊組織驚隱詩社。身名俱隱,窮餓以終,詩文雜著多散佚,僅小說《後水滸》(一名《三續水滸傳》)傳世。

陳文龍(1232—1277),原名子龍,字剛中,號如心,莆田玉湖(今荔城區闊口村)人,宋代抗元英雄。宋鹹淳四年(1268)考取狀元,度宗爲之改名文龍,賜字君賁;授鎮東節度判官,有“不屈不撓,不可幹以私”之譽。#p#副標題#e#

四、陳姓家譜

陳姓族譜等級觀念森嚴。對於那些曾任高官顯宦,封妻廕子,榮宗耀祖者,往往大書特書,惟恐不詳盡,而對一般的陳姓子弟,僅寫上姓名,沒有其他介紹。 陳姓視耕讀爲正業,對其他職業採取鄙視態度,如對經商者,即使擁資鉅萬,經營有方,族譜上也是隻錄其姓名,不提成就,更無讚譽之辭。同是死亡,因身份不同,稱呼也就不同,有官者稱“卒”,其他人不能享受這一殊榮,只能稱“死”或“不祿”。

湖南長沙《潁川陳氏續修支譜》中指出,上次修譜爲光緒乙亥年(1875年),此次續修是宣統二年(1910年),時隔30餘年。修譜經費是衆人湊集的,挑選可靠之人專門經營。凡來修譜辦事者,遠道的可住一宿,近處的只管一頓飯,任何人不得藉機耗費衆人經費。凡要求入譜的陳氏子孫,各房須寫明入譜人生卒娶葬時間,纂修者憑來稿注載,不妄加添改,倘出現失誤,由送交草稿者負責。修譜費用,不分貧富,按丁攤收,經手人不得貪污中飽私囊。

長沙陳氏自明太祖朱元璋時遷入,到修譜時已達五百餘年。譜中人物須以帝王甲子覈對祖先年齡,雖從六世祖開始分支,但支譜須上溯始祖,以找出淵源所自。族譜強調陳氏子孫在外遵守國紀王法,在內要知孝悌。修譜時照例是長房在前,其餘按順序排列,以考始終而序昭穆。

五、陳姓男孩名字大全

陳靜林 陳律 陳德明 陳學奕 陳小可 陳儷 陳健豪 陳宗貴 陳義 陳昱修 陳通祥

陳雪含 陳麗葶 陳海明 陳學藝 陳亞君 陳漢輝 陳卿青 陳躍如 陳玉峯 陳加茵

陳鷺晰 陳禹錕 陳玉清 陳靜嫺 陳靜憶 陳漢蘭 陳中一 陳語靚 陳良雨 陳立聯

陳姿含 陳聿錕 陳吳釀 陳偉鴻 陳靜宜 陳思揚 陳尹子 陳添翼 陳雨靚 陳昱錕

陳文碧 陳彥羽 陳海平 陳善國 陳紅明 陳蕊 陳清卿 陳冬露 陳文珂 陳禺錕

陳紫靜 陳子善 陳佳佳 陳炳澤 陳文思 陳建平 陳卿清 陳言彬 陳佳茵 陳永慶

陳文愛 陳冠錕 陳玉開 陳炳聰 陳靜一 陳映平 陳天祥 陳坤孌 陳亞軍 陳政光

陳姿靜 陳冠鯤 陳麗璇 陳樹鬆 陳伊靜 陳希聿 陳清清 陳國雄 陳子陽 陳文曉

陳學淨 陳子菡 陳漢媚 陳勇慶 陳依靜 陳希昱 陳清青 陳文佳 陳建 陳天坤

陳若琪 陳漢珠 陳凱璇 陳文新 陳一靜 陳伊山 陳俊宇 陳葉軍 陳彥奎 陳增煉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