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壺盧的功效與作用

本文已影響3W人 

【出處】

苦壺盧的功效與作用

出自《本草綱目》。

【拼音名】Kǔ Hú Lú

【英文名】fruit of Bitter Bottle Gourd

【別名】苦匏、蒲盧、苦瓠、約壺、約腹壺、苦瓠婁、亞腰壺盧、長柄茶壺盧、藥壺盧、細頸葫蘆、長柄葫蘆、金葫蘆、京葫蘆、小葫蘆。

【來源】

藥材基源:爲葫蘆科植物小葫蘆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agenaria siceraria (Molina) Standl var. microcarpa(Naud.) Hara

採收和儲藏:秋季採取成熟而未老的果實,去皮用。

【性味】味苦;性寒

【歸經】歸腎;肺;脾經

【功能主治】利水;消腫;清熱散結。主水腫;黃疸;消渴;癃閉;癰腫惡瘡;疥癬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9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薰洗、煮汁塗或滴鼻。

【注意】虛寒體弱者忌服。盂詵:患腳氣及虛脹冷氣人不可食,(食)之尤甚。

【各家論述】

1.《本經逢原》:苦瓠,治黃癉水氣,大小便不通,必暴病實證,庶可劫之。若久病胃虛誤服,必致吐痢不止,往往致斃,可不慎歟!其子,治鼻窒氣塞,目疾胬肉血翳,取苦寒以降火也。

2.《神農本草經》:主大水,面目四肢浮腫。下水,令人吐。

3.《藥性論》:治水浮腫,面目肢節腫脹。下大水氣疾。

4.《唐本草》:主水腫、石淋,吐呼嗽(呼嗽一作呀嗽),囊結淡飲。又煮以汁,漬陰,療小便不通。

5.孟詵:主消渴、惡瘡。

6.《本草拾遺》:煎取汁滴鼻中,出黃水,去傷寒鼻塞,黃疸。又煮令熱,解開,熨小兒閃癖。

7.《日華子本草》:除煩止渴,治心熱,利小腸,潤心肺,治石淋,吐蛔蟲。

8.《本草綱目》:治癰疽惡瘡,疥癬,齲齒有蟲NI者。

9.《植物名實圖考》:能吐人,凡瘴毒多以吐解。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