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之前是自閉兒童最佳治療時期

本文已影響1.31W人 

【本站訊】9月1日,2010年世界精神病學協會國際大會暨中華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學術會議將在北京開幕,大會也將重點關注兒童孤獨症。

6歲之前是自閉兒童最佳治療時期

你的孩子是否迴避與人目光對視?是否重複旋轉某一物品?是否只吃幾種食物?作爲家長,你是否注意孩子孤獨的趨向?

近日,衛生部發布《兒童孤獨症診療康復指南》。記者獲悉,9月1日,2010年世界精神病學協會國際大會暨中華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學術會議將在北京開幕,本次大會是世界精神病學協會國際大會首次在亞洲國家舉辦。據北京安定醫院兒童精神科主任、北京兒童少年心理衛生中心主任鄭毅介紹,大會也將重點關注兒童孤獨症。

負責起草《指南》的北京安定醫院副院長鄭毅指出,兒童孤獨症是會對人產生終生影響的疾病。兒童孤獨症作爲一種兒童精神疾病,嚴重影響患兒的社會功能,給患兒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也應當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早發現早干預,兒童孤獨症最佳治療期在6歲前

早在2006年,我國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殘疾標準中將兒童孤獨症納入精神殘疾範疇。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我國0-6歲精神殘疾(含多重)兒童佔0-6歲兒童總數的1.10‰,約爲11.1萬人,其中孤獨症導致的精神殘疾兒童佔到36.9%,約爲4.1萬人。

根據衛生部最近公佈的《兒童孤獨症診療康復指南》,兒童孤獨症也稱兒童自閉症,是一類3歲前起病,以社會交往障礙、溝通障礙和侷限性、刻板性、重複性行爲爲主要特徵的心理髮育障礙,是廣泛性發育障礙中最有代表性的疾病。

專家指出,兒童孤獨症以男孩多見,其患病率與種族、地域、文化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無關。關於成病原因,兒童孤獨症是由多種因素導致的、具有生物學基礎的心理髮育性障礙,是帶有遺傳易感性的個體在特定環境因素作用下發生的疾病。遺傳因素是兒童孤獨症的主要病因。另外,環境因素,特別是在胎兒大腦發育關鍵期接觸的環境因素也會導致發病可能性增加。

一般情況,兒童孤獨症起病於3歲前,其中約2/3的患兒出生後逐漸起病,約1/3的患兒經歷了1~2年正常發育後退行性起病。

鄭毅教授提醒家長,兒童孤獨症的最佳治療時間一般在6歲之前,最好是在2歲到3歲的時候,早期的正確診斷直接影響患兒的治療和預後效果,非常關鍵。

家長平時多注意觀察孩子的異常表現

根據《兒童孤獨症診療康復指南》,儘管兒童孤獨症症狀複雜,但主要表現爲以下2個核心症狀。

A.社會交往障礙:兒童孤獨症患兒在社會交往方面存在質的缺陷,他們不同程度地缺乏與人交往的興趣,也缺乏正常的交往方式和技巧,以與同齡兒童的交往障礙最爲突出。具體表現如下:

1、嬰兒期。患兒迴避目光接觸,對他人的呼喚及逗弄缺少興趣和反應,沒有期待被抱起的姿勢或抱起時身體僵硬、不願與人貼近,缺少社交性微笑,不觀察和模仿他人的簡單動作。

2、幼兒期。患兒仍然迴避目光接觸,呼之常常不理,對主要撫養者常不產生依戀,對陌生人缺少應有的恐懼,缺乏與同齡兒童交往和玩耍的興趣,交往方式和技巧也存在問題。患兒不會通過目光和聲音引起他人對其所指事物的注意,不會與他人分享快樂,不會尋求安慰,不會對他人的身體不適或不愉快表示安慰和關心,常常不會玩想象性和角色扮演性遊戲。

3、學齡期。患兒對父母、同胞可能變得友好而有感情,但仍然不同程度地缺乏與他人主動交往的興趣和行爲。他們常常自娛自樂,獨來獨往,我行我素,不理解也很難學會和遵循一般的社會規則。

4、成年期。患者仍然缺乏社會交往的興趣和技能,對他人的興趣、情感等缺乏適當的反應,難以理解幽默和隱喻等,較難建立友誼、戀愛和婚姻關係。

B.交流障礙:兒童孤獨症患兒在言語交流和非言語交流方面均存在障礙。其中以言語交流障礙最爲突出,通常是患兒就診的最主要原因。

一、言語交流障礙。1、言語發育遲緩或缺如。患兒說話常常較晚,會說話後言語進步也很慢,部分患兒終生無言語。2、言語理解能力受損。病情輕者也多無法理解幽默、成語、隱喻等。3、言語形式及內容異常。患兒常存在即刻模仿言語、延遲模仿言語、刻板重複言語,患兒可能用特殊、固定的言語形式與他人交流,並存在答非所問、語句缺乏聯繫、語法結構錯誤、人稱代詞分辨不清等表現。4、語調、語速、節律、重音等異常。患兒語調常比較平淡,缺少抑揚頓挫,常存在語速和節律的問題。5、言語運用能力受損。患兒主動言語少,多不會用已經學到的言語表達願望或描述事件,僅靠其感興趣的刻板言語進行交流,反覆訴說同一件事或糾纏於同一話題。

二、非言語交流障礙。兒童孤獨症患兒常拉着別人的手伸向他想要的物品,但是其他用於溝通和交流的表情、動作及姿勢卻很少。他們多不會用點頭、搖頭以及手勢、動作表達想法,與人交往時表情常缺少變化。

興趣狹窄和刻板重複的行爲方式:兒童孤獨症患兒傾向於使用僵化刻板、墨守成規的方式應付日常生活。具體表現如下:

1、興趣範圍狹窄。患兒興趣較少,感興趣的事物常與衆不同。患兒通常對玩具、動畫片等正常兒童感興趣的事物不感興趣,卻迷戀於看電視廣告、天氣預報、旋轉物品、排列物品或聽某段音樂、某種單調重複的聲音等。

2、行爲方式刻板重複。患兒常堅持用同一種方式做事,拒絕日常生活規律或環境的變化。患兒會反覆用同一種方式玩玩具,反覆畫一幅畫或寫幾個字,堅持走一條固定路線,堅持把物品放在固定位置,拒絕換其他衣服或只吃少數幾種食物等。

3、對非生命物體的特殊依戀。患兒對人或動物通常缺乏興趣,但對一些非生命物品可能產生強烈依戀,如瓶、盒、繩等都有可能讓患兒愛不釋手,隨時攜帶。如果被拿走,則會煩躁哭鬧、焦慮不安。

4、刻板重複的怪異行爲。患兒常會出現刻板重複、怪異的動作,如重複蹦跳、拍手、將手放在眼前撲動和凝視、用腳尖走路等。還可能對物體的一些非主要、無功能特性(氣味、質感)產生特殊興趣和行爲,如反覆聞物品或摸光滑的表面等。

除以上核心症狀外,兒童孤獨症患兒還常存在自笑、情緒不穩定、衝動攻擊、自傷等行爲。認知發展多不平衡,音樂、機械記憶(尤其文字記憶)、計算能力相對較好甚至超常。多數患兒在8歲前存在睡眠障礙,約75%的患兒伴有精神發育遲滯,64%的患兒存在注意障礙,36%~48%的患兒存在過度活動。

鄭毅教授指出,《指南》明確對兒童孤獨症的治療應當根據患兒的具體情況,採用教育干預、行爲矯正、藥物治療等相結合的綜合干預措施。由於目前尚缺乏針對兒童孤獨症核心症狀的藥物,因此應以教育干預爲主,藥物治療爲輔。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