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奶粉頻出問題 “激素奶粉”再曝質檢軟肋

本文已影響2.76K人 

奶粉事件的餘波,一個接着一個。據報道,武漢三名女嬰身體出現性早熟特徵,而她們一直食用的都是聖元奶粉。此前,受害兒童家長曾想把奶粉送檢,但一些質量監督檢測機構都婉言拒絕了家長們的個人申請,而權威部門關於奶粉的檢測指標中也沒有激素這一項。

評論:奶粉頻出問題 “激素奶粉”再曝質檢軟肋

從相關報道來看,該品牌奶粉確實存在問題嫌疑。稍微梳理一下,有以下幾個疑點:其一,醫生的說法是,兒童性早熟的現象雖然逐年增多,但兩歲以下的性早熟還不常見,而且這幾位孩子的病情存在共性,並都是食用同一品牌奶粉;其二,家長們在給孩子停用了該奶粉後,部分症狀明顯好轉;其三,讓人浮想聯翩的是,奶粉的代理商曾經找到過其中一位孩子的家長,稱願意通過賠償來協商此事。如果產品無問題,賠償又是多此一舉的事情。

但是,這些終究只是疑點。奶粉有無產品質量問題,如需確證,則必須藉助於質量監督檢測機構。但是,一方面,食品類檢測機構所遵循的國家標準中,沒有激素這一項,另一方面,能檢測激素成分的藥檢機構,又未開展食品檢測的業務,而且不受理個人申請。總之,確證奶粉問題的路徑,暫時一個都走不通。

讓人不解的是,食品安全的國家標準中之所以沒有激素這一項,是因爲激素屬於藥物,不在食品類檢測範疇之中,還是因爲標準本身已然落後?另外,藥檢機構不受理個人申請,是因爲受理程序、能力跟不上,還是原本就沒有設置相應的受理程序?不管怎麼說,這些家長的維權之舉,似乎擊中了食品、藥品質檢業務的盲點,反映出質檢機構及其所屬的相關職能部門,在事前介入上表現得很被動。

事實上,從三聚氰胺事件以來,各類奶粉問題的曝光,多是從醫院開始,案例積少成多,形成新聞事件,匯聚起巨大的輿論力量,並反過來推動質檢部門的重視與介入。這種被動,間接上是放縱了食品質量問題。當然,質檢部門並不能保證食品問題能全部在消費環節肅清,但是,若要充分而主動地履行職能,自然離不開一系列查漏補缺的程序和手段。譬如,爲個人申請的質檢業務提供便捷的渠道,或者與醫院等機構形成合作關係,通過醫院病例的統計而觀測食品質量問題的相關信息,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質檢業務。總之,質檢部門本應主動與事無鉅細的食品質量問題形成一個良序的暴露—反饋—吸收關係,一旦問題的端倪呈現,就主動介入,而不是坐待問題放大,成爲新聞事件,被輿論推着走。

這個查漏補缺程序,當然也離不開檢測標準的“與時俱進”。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的食品標準滯後性明顯,很難將紛呈出新的食品問題有效囊括。這種情況下,即便奶粉激素問題真的存在,原有的標準也對之不起作用。如果標準都難起作用,質檢機構想主動介入各種食品質量問題,恐怕也只能有心無力。

(湖南廣播電視臺-《法制週報》)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