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毛尖涉嫌農殘風波 目前仍在調查

本文已影響1.67W人 

近日有消息爆出信陽毛尖涉嫌存在農藥殘留超標,新金融記者在實地調查中發現信陽市多個茶葉產區存在過度使用農藥的現象,並且在加工、流通的後期缺乏有效監管體系。而這背後則凸顯了作爲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落後,這就意味着當地企業急需產業升級,轉型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生產。

信陽毛尖涉嫌農殘風波 目前仍在調查

使用農藥普遍

6月份沿着信陽市溮河港鄉的山路兩旁,隨處可見青綠色的茶樹,以及正在忙着採集鮮葉的茶農們,當然也不乏正在噴灑農藥、除草滅蟲的現象。在茶葉生長的這個時候,正值春茶下市、夏茶上市的當口,天氣最爲炎熱,也最易生蟲。

7日下午,50多歲的董家河茶農田文禮走進一家茶葉農藥專賣店,買了一包除草藥,開始當天的工作。

“現在只需要除草,過不了幾天我就要給茶園除蟎蟲、茶尺蠖等蟲。平均下來一年打藥要打上三四次。茶樹冒了嫩芽以後,要打提苗藥;葉子發黃以後,要打一種藥;生蟲子之後,則要根據蟲子的種類,打不同的藥。”田文禮告訴新金融記者,市場上比較流行的農藥主要是除蟎靈、阿維菌素等,平均每年一畝茶園的農藥成本在100到200元。

該農藥專賣店店主向新金融記者透露,雖說政府有關部門倡導茶農多使用物理自然療法,比如燈光殺蟲、粘板殺蟲等方法,但都不如農藥來得直接。除了一些示範園區搞一些物理自然療法外,更多的茶農都採取農藥殺蟲。

“收茶葉的人來收茶,只是隨便看看品相,說個價格就收了,沒有做任何質量檢測。雖然我們也知道打農藥不好,但不打不行啊,生蟲怎麼辦。再者別人家茶園也都打農藥,你不打的話,就把蟲子趕到你家茶園了。”田文禮說道。

田所說的情況在小山茶茶山上很是普遍,茶園附近掛有一些宣傳農藥效果的廣告語比如“使用xxx,殺蟲(提苗)效果好”以及“某某農藥試驗田”隨處可見。

這裏所謂的小山茶區別於大山茶。大山茶多指信陽毛尖的優質原產地,海拔偏高,而小山茶則是其周邊產區,海拔較低。

“大山茶一般只採春茶,不採夏秋茶。春茶是不用打農藥的,因爲一來3、4月份天氣比較寒冷,二來高山上晝夜溫差大,不易生蟲。但小山茶則使用農藥很是頻繁,尤其是在夏秋茶開採之際。”車雲山茶農宋輝告訴新金融記者。

宋輝很期望茶葉市場能有一套完整、健全的質量監管體系。“因爲小山茶、大山茶只是信陽業內的區分,但都是信陽毛尖,一旦出現質量安全問題,這個品牌價值就會有很大影響,不打農藥的大山茶春茶價值也會大幅損傷。”

“小山茶使用的農藥品種很多,一般是在夏秋茶打藥,6、7月份打得比較頻繁。害蟲裏面茶尺蠖危害很大,不打藥的話,茶葉嫩葉不到3天就會被吃掉了。有時候夜裏還能聽到沙沙的,那就是蟲子吃葉子的聲音。”當地一知情人士透露,因爲打了很多農藥,小山茶的人普遍會將自己產的茶拿出去賣了,想喝茶的就來高山自己摘。

“每年大山茶春茶葉停採以後,每天都會有成批的人上來採我們剩餘的茶葉,他們也不怎麼喝自己的茶葉。” 宋輝說道。

新金融記者獲得的一份2012年針對信陽市某茶企的成品茶葉檢測報告顯示,該成品經檢測稀土超出相應標準。#p#副標題#e#

上游不可控

“清明春茶的時候不會打農藥,但夏茶跟秋茶的時候要打。目前文新茶葉對這一塊的控制,是有一整套的質量檢測措施。雖說目前沒有發現有農藥殘留的現象,但不能代表以後沒有。” 信陽文新茶葉集團副總經理黃運武告訴新金融記者。

文新茶葉去年的年銷售額在2.3億,並打算於三年後在國內上市。黃運武表示,文新茶葉同樣有一部分茶葉是來自於市場收購成茶。這樣一來,生產的源頭就會出現難以有效管控的情況。

他表示,企業若想做大做強,必須要加強對產業上游的管控。因爲茶農不好管理,文新茶葉將過去“公司和基地加農戶”的模式,轉變爲“公司加基地加合作社”。

據悉目前文新茶葉自建茶園僅爲2萬畝,更多的茶葉來源則依賴其吸收了6000多名茶農的合作社。

“文新茶葉已經成立了種植方面的技術服務小組,該小組的幾個人主要負責對合作社6000多社員進行培訓,講解農藥的規範使用,肥料的規範使用,想從這一塊,通過示範,讓廣大社員意識到這個產業必須要科學種植,標準化種植。”他說道。

五雲茶業高管、信陽國際茶城運營總經理歐陽道坤也表示,五雲茶葉會對產品進行定期的抽檢以及送到外地檢測。“對於農戶的種植是有指導的,但是企業沒有能力去管控農戶,只能說是鼓勵他們科學種植。比如說五雲給茶農免費提供了一些餅肥,但茶農還是圖省事,使用的仍舊是化肥。”

“很難做到每一個茶葉都檢測到。這對於企業來說,很難。外界認爲信陽毛尖相對信陽紅安全指標更高,因爲多用的是春茶。通過漫長的秋、冬季,溫度很低,不易生蟲。這樣的話信陽毛尖春茶農殘很低。信陽紅需要引起警惕,因爲用夏秋茶製作。這往大了說,是整體農業的問題,如果不解決農業生產方式,就很難解決。仍然是小農經濟方式,小作坊、夫妻店等,靠自律性,食品安全難以控制。”他說道。

實際上信陽市有關部門也意識到安全問題。在《大力實施標準化生產 推進信陽茶產業又好又快發展》的報告中,信陽市茶產業辦公室副主任夏國宗提到目前信陽市茶葉生產工作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少數茶農、茶場、茶企業在茶葉生產過程中不按照規定標準使用農藥、化肥,導致茶葉質量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現在生產方式還是靠原始的運作,成本不斷上漲,過於零散,這個是不行的。必須改變產業運營方式,通過集約化種植,保證成本降低下來,保證質量安全監控。”歐陽道坤說道。

夏國宗也認爲,實施茶葉生產標準化,可以對茶葉生產實行全程質量管理控制,確保茶葉產品從茶園到茶杯諸多環節的質量安全。

“一旦出現茶葉質量安全問題,對整個產業的發展將是致命性的,”他強調。根據《信陽市茶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信陽市茶產業發展總體目標是,加快茶產業發展方式轉變,推動全市茶產業逐漸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有機茶是噱頭還是機會

自從國內食品安全問題頻發,人們對安全健康的要求越來越高,信陽市茶葉市場也漸漸颳起“有機茶”風。

不管是知名龍頭企業,還是街道上經營的個體戶,均宣稱自己的產品是“有機茶”。 甚至不少茶農在跟新金融記者交流時,也表示準備合夥做“有機茶”品牌。

名義上的有機茶是一種按照有機農業的方法進行生產加工的茶葉。在其生產過程中,完全不施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肥、農藥,植物生長調節劑、化學食品添加劑等物質生產。

但據上文所述,信陽毛尖的多數產區都存在使用化肥、農藥現象。“有機茶”更像是一種噱頭。

“很多企業產品的包裝上都打着“有機茶”的標識,但實際上他們的茶葉是從市場上收購的,品質參差不齊,是否是真正的有機茶,無處考證。”上述知情人士說道。

他透露稱,消費者要想喝真正的有機茶,只能去高山上茶葉生產的源頭,並且還必須要有熟人引薦,才能從茶農那裏獲得。在茶商這裏,根本不可能存在大規模有機茶,宣稱賣“有機茶”的茶商自己可能都喝不到“有機茶”。

但毋庸置疑的是,“有機茶”、“安全茶”會是信陽市茶產業發展必須面臨的問題。

歐陽道坤認爲,安全茶將是當下企業發展最大的機會點。

“隨着質量安全問題越發受到重視,別人成本100元一斤,我做的茶葉安全有保證的話,我可以做150 元。消費者也對食品安全比較敏感。很多新茶農,從其他行業做得很成功的人過來創業,初期不打算賺錢,先做好質量管控,打算5年後開始收益,有資本開始關注,給予投資。這屬於民間自救,政府管不了的事情,民間自發的來做。”

根據《信陽市茶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信陽市政府也正在逐步推進綠色茶園建設,提出了全面建設綠色無公害生態茶園,着力提高有機茶園比重的發展目標。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