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

本文已影響1.28W人 

狂犬病是一種廣泛分佈於全世界的地方性動物病,亞洲爲狂犬病的嚴重流行區,其中印度爲發病率最高的國家,居世界第一,我國僅次於印度。而在我國的地理分佈來看各地差異較大,全國發病率持續較高的省、區多分佈於南方,北方則病例數少,甘肅、青海、寧夏及西藏等地僅偶見病例。

狂犬病

傳染源

主要傳染源爲犬,其次是貓,狼、狐狸等野生動物也能傳播本病,一些野生動物並可能在作爲儲存宿主方面有重要意義。犬等動物存在狂犬病毒的“健康”攜帶狀態,也可傳播疾病。患者唾液中含有少級病毒,但感染他人者其少。狂犬病腦炎患者有着潛在性傳染源的作用,但人狂犬病患者作爲傳染源的可能性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傳播途徑

人狂犬病基本上是因爲被唾液中含病毒的狂犬病動物咬傷而感染。病毒不能穿入非破損皮膚,但如果皮膚受到抓傷或擦傷,被狂犬病動物舔一下也是很危險的。唾液中含病毒的犬或動物用舌舔人的粘膜、口腔、肛門和外生殖器粘膜和皮膚也可造成感染。實驗動物可經食入含病毒的食物受染,也可經肛門受染。狂犬病毒也可以經氣溶膠而傳播,因此,醫護人員、密切接觸者、實驗室工作人員在接觸狂犬病患者或進行狂犬病毒有關實驗時,均應進行呼吸道隔離。此外也有接受角膜移植而感然狂犬病的病例報告。母親與胎兒之間的垂直傳播以及哺乳途徑傳給嬰兒僅在動物中發生過,人類還尚未得到證實。

易感人羣

人類沒有先天的抵抗力,對狂犬病毒人人易感。從國內發病情況統計,男性發病多於女性,兒童、青壯年多於老年人,而且春夏季病例數多於其他季節,這與春夏季人畜及各種動物室外活動增加,青壯年室外活動及與動物接觸機會均多於老年人有關。某些職業如獸醫、野外工作者、實驗室工作人員以及居住在發展中的熱帶地區的人們對狂犬病的感染有較多的危險性。

發生狂犬病的危險性與多方面因素有關:暴露後的處理是否及時、咬傷部位與中樞神經系統的距離和咬傷先後和傷口的嚴重程度有關。咬傷頭面部與上肢的發病率最高,這是由於傷口離中樞神經系統的距離近、潛伏期短、沒有足夠時間讓疫苗刺激機體產生抗體在病毒進入中樞神經系統之前將病毒中和。一般認爲先咬傷者,狂犬動物唾液腺中病毒含量高,故發病機會較多,咬傷的傷口愈大、愈深和多處受傷,其發病率愈高;與有無衣着和衣着薄厚有關,隔着衣服被咬傷者發病機會少,冬季衣着較厚,暴露部位少,感染機會少則發病率低。

臨牀表現

人被帶毒的犬或其它動物咬傷後,視咬傷的部位及傷口的深淺、大小而潛伏期有所不同。咬傷部位在頸部以上且傷口又重者,潛伏期可短至數日,咬傷四肢遠端傷口輕者,潛伏期較長至幾年。

臨牀類型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狂躁型狂犬病(furious rabies),常出現興奮症狀,尤其是恐水(hydrophobia),80%的狂犬病屬於此型;另一種爲麻痹型狂犬病(paralytic rabies)或稱啞型狂犬病(dumb rabies),無明顯興奮症狀,一般不出現恐水,不足20%的患者爲此型。

犬狂犬病的臨牀表現與人狂犬病相似,在前驅期多數表現爲憂懼,對主人似乎異常馴服,但在輕微刺激下就要咬人,大多爲陌生人;少數病犬則離羣,對主人也淡漠無情;進入興奮期後,病犬起臥奔跑追逐,呼叫無常,繼而出現吞嚥困難、聲音嘶啞、行動蹣跚、垂尾滴涎、以至進行性癱瘓、呼吸衰竭而死亡。全程2~3天。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