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下病的發病原因是什麼?

本文已影響2W人 

帶下的量明顯增多,色、質、氣味發生異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狀者,稱爲“帶下病”,又稱“下白物”、“流穢物”。相當於西醫學的陰道炎、子宮頸炎、盆腔炎、婦科腫瘤等疾病引起的帶下增多。

帶下病的發病原因是什麼?

“帶下”之名,首見於《內經》,如《素問·骨空論》說:“任脈爲病……女子帶下瘕聚。”帶下一詞,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帶下泛指婦產科疾病而言,由於這些疾病都發生在帶脈之下,故稱爲“帶下”。如《金匱要略心典》說:“帶下者,帶脈之下,古人列經脈爲病,凡三十六種,皆謂之帶下病,非今人所謂赤白帶下也。”又如《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扁鵲名聞天下,過邯鄲,聞(趙)貴婦人,即爲帶下醫。”所謂帶下醫,即女科醫生。狹義帶下又有生理、病理之別。正常女子自青春期開始,腎氣充盛,脾氣健運,任脈通調,帶脈健固,陰道內即有少量白色或無色透明無臭的粘性液體,特別是在經期前後、月經中期及妊娠期量增多,以潤澤陰戶,防禦外邪,此爲生理性帶下。如《沈氏女科輯要》引王孟英說:“帶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潤,本非病也。”若帶下量明顯增多,或色、質、氣味異常,即爲帶下病。《女科證治約旨》說:“若外感六淫,內傷七情,醞釀成病,致帶脈縱弛,不能約束諸脈經,於是陰中有物,淋漓下降,綿綿不斷,即所謂帶下也。”在《諸病源候論》中還有五色帶下的記載,有青、赤、黃、白、黑五色名候,指出五臟俱虛損者,爲五色帶俱下。臨牀上以白帶、黃帶、赤白帶爲常見。但也有帶下過少者,帶下與月經都有周期性,帶下過少常與月經量少、閉經的某些病症相一致,故這裏不予贅述。

帶下病以帶下增多爲主要症狀,臨牀必須辨證與辨病相結合進行診治。西醫婦科疾病如陰道炎、宮頸炎、盆腔炎及腫瘤等均可見帶下量多,應明確診斷後按帶下病辨證施治,必要時應進行婦科檢查及排癌檢查,避免貽誤病情。

帶下病以溼邪爲患,故其病纏綿,反覆發作,不易速愈,而且常併發月經不調、閉經、不孕、症瘕等疾病,是婦科領域中僅次於月經病的常見病,應予重視。

[病因病機]

主要病因是溼邪,如《傅青主女科》說:“夫帶下俱是溼症。”溼有內外之別。外溼指外感之溼邪,如經期涉水淋雨,感受寒溼,或產後胞脈空虛,攝生不潔,溼毒邪氣乘虛內侵胞宮,以致任脈損傷,帶脈失約,引起帶下病。內溼的產生與臟腑氣血功能失調有密切的關係:脾虛運化失職,水溼內停,下注任帶;腎陽不足,氣化失常,水溼內停,又關門不固,精液下滑:素體陰虛,感受溼熱之邪,傷及任帶。總之,帶下病系溼邪爲患,而脾腎功能失常又是發病的內在條件;病位主要在前陰、胞宮;任脈損傷,帶脈失約是帶下病的核心機理。《婦人大全良方》中指出:“人有帶脈,橫於腰間,如束帶之狀,病生於此,故名爲帶。”臨牀常見分型有脾陽虛、腎陽虛、陰虛挾溼、溼熱下注、溼毒蘊結五種。

一、脾陽虛

飲食不節,勞倦過度,或憂思氣結,損傷脾氣,運化失職,溼濁停聚,流注下焦,傷及任帶,任脈不固,帶脈失約,而致帶下病。

二、腎陽虛

素稟腎虛,或恣情縱欲,腎陽虛損,氣化失常,水溼內停,下注衝任,損及任帶,而致帶下病。若腎陽虛損,精關不固,精液滑脫,也致帶下病。

三、陰虛挾溼

素稟陰虛,相火偏旺,陰虛失守,下焦感受溼熱之邪,損及任帶,約固無力,而爲帶下病。

四、溼熱下注

脾虛溼盛,鬱久化熱,或情志不暢,肝鬱化火,肝熱脾溼,溼熱互結,流注下焦,損及任帶,約固無力,而成帶下病。

五、溼毒蘊結

經期產後,胞脈空虛,忽視衛生,或房室不禁,或手術損傷,以致感染溼毒,損傷仔帶,約固無力,而成帶下病。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