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假日吃多了 試試“除滯丸”

本文已影響2.42W人 

除滯丸組成:川大黃50g,木香25g,菖蒲20g,生內金15g,肉桂10g,吳茱萸10g,砂仁10g,當歸10g,黨蔘10g,炒白朮10g。
  
  以上各藥洗淨晾乾,共爲100目以上細面。煉蜜爲丸,每丸重3g,藥佔40%,蜜佔60%。
  
  方義:大黃爲君,活血通腑;木香、菖蒲、肉桂、吳茱萸、砂仁辛香理氣,助君藥排除食滯和積氣,還可解痙止痛,並防大黃苦寒傷陽;內金直接消化食物;當歸活血潤燥,又防燥藥傷胃;黨蔘、白朮健脾益氣,助脾胃健運。諸藥共奏邪去正安之效。
  
  主治:本方的主要功能是排除胃腸道的食滯和氣滯,凡有“滯”的病證均爲主治範圍。如素無他疾的單純食滯證,輕者只有不思飲食,胃腹不適,大便瀕而不爽,小兒常有此證型,若稍重見有噁心、胃腹脹滿、噯氣吞酸或噯氣有臭蛋味,矢氣異臭,甚至胃腹脹痛或時有攻衝作痛,舌苔厚膩、胃腹拒按、脈象沉滑等。
  
  用法用量:成人每次2丸,日服2~3次,以便暢納增即止。根據患者病情輕重可酌情增減用量。輕症日服1次。重症日服3次,若有食滯又便稀者應減量1/2。
  
  小兒:一歲以內每次1/4至1/8丸;二至四歲服1/3丸;五歲至七歲服2/3丸;十二歲至十四歲服1.5丸。日服2~3次。凡脾胃虛寒的腹脹便溏、陰虛納呆、便燥及孕婦忌服。對脾胃虛弱有滯者可暫用。
  
  藥後效果:一般服藥2至4次後,便次增加,矢氣(放屁)增多,排除渣漬樣稀便,少數病人偶有幾秒鐘的小腹疼痛。重症日服3次後,雖有日便十幾次者,若無腸道感染,經幾十年的應用經驗,沒有出現脫水病例。因排泄物爲腸道之滯,滯出則腹脹腹痛逐減。
  
  在許多診治中發現,病人幾乎皆有胃腹脹硬拒按。腹診可見鼓音、半濁音或在腹的某處有濁音。筆者認爲鼓音表示異常氣體較多或表示水液的停留;濁音或半濁音表示積滯較重和停留的部位。腹診的表現不但表示食滯的輕重,還可表示治療的效果。例如初診時脹痛在上腹,藥後轉向右腹和左腹,說明“滯”的下移。若初診有鼓音或半濁音在上腹或右腹,治後轉向左腹(降結腸部位),則表示“滯”即將排出,病勢向愈。

節假日吃多了 試試“除滯丸”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