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研究發現胃部神經的生物鐘調節機制

本文已影響2.18W人 

研究人員最近發現,胃部的特殊神經可以起到生物鐘的效果,抑制我們在夜間的胃口並促進白天的食慾。

澳研究發現胃部神經的生物鐘調節機制

該研究已經發布在了12月5日的《神經科學》雜誌上,研究結果將幫助我們理解爲什麼需要常上夜班的工人容易出現肥胖和糖尿病的症狀。

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神經-內臟研究實驗室的史蒂芬·肯迪許及其同事研究了老鼠胃部肌肉層附近的特殊神經組,這些神經在動物體內主要起着感知飽足程度的作用。據史蒂芬·肯迪許介紹,這些神經會根據胃部膨脹的程度向大腦發送信號,讓動物體知道自己是否已經吃飽。

研究人員試圖瞭解這些神經在24小時的週期內做出的反應是否有所不同。

爲了解開這個疑問,研究人員接着從清晨6點到半夜3點每隔3個小時測量一次老鼠胃部神經在胃壁收縮時的活躍度,他們發現當白天老鼠自然醒着的時候胃部神經對於胃壁收縮最不敏感。

這個結論似乎有跡可循,研究人員認爲白天老鼠需要攝入更多能量時,感知飽足感的神經較低的敏感度可以讓動物體吃下食物填充胃部;另一方面,在老鼠正常的睡眠時間裏,胃部感知飽足感的神經就變得敏感,讓大腦更容易感到“吃飽了”,從而抑制進食的慾望。

史蒂芬·肯迪許表示,這種敏感度的變化遵循24小時的生理週期起伏,胃部神經具有像生物鐘一樣的規律,調節着動物體攝取能量的需求。

從該結果深入研究下去,研究人員還發現這些神經細胞與大腦中負責調節身體廣泛的生理節律的區域一樣,也對一系列與生物鐘有關的基因進行了表達。

換句話說,這些神經細胞似乎在動物的胃裏也“設置”了生物鐘,通過調節白天和夜晚動物體對於餓和飽的感覺來控制食物的攝取。

常要上晚班的工作者:

雖然實驗是在老鼠身上進行的,研究人員認爲類似的機制在人體的胃部也存在,人們在白天更不容易感到飽,在晚上則因爲感知胃壁收縮的神經活躍而不容易餓。

肯迪許推測這種效果在人身上也有所體現。

另外,研究人員還認爲此次的研究也可以解釋爲什麼人們改變生活作息以後飲食方式也會隨之改變。肯迪許表示,人們已知的規律是:在夜班工人和日夜作息規律比較不固定的人羣當中,肥胖和糖尿病等問題更容易發生。

阿德萊德大學的研究小組接下去將探索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試着查清上夜班和肥胖如何影響這個胃部神經系統。(實習編譯:陳鷺榕 審校:邱天華)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