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指360“不安全” 有望促進隱私保護立法

本文已影響1.78W人 

被支持者譽爲“科學鬥士”的方舟子日前向360發難,稱360瀏覽器已被媒體揭露一點都不安全,會悄悄收集用戶的隱私資料,包括各種上網密碼!建議“像司馬南這樣的敏感人物尤其要注意上網安全”。

方舟子指360“不安全” 有望促進隱私保護立法

先勿論方舟子其個性備受各界爭議,但就其科學、嚴謹、執着的研究精神而言,卻給中國科研、學術界帶來一股新風。方舟子的打假比較着名的事件包括:基因皇后陳曉寧事件、民工打磨漢芯事件、2007年4月蒙牛造骨牛奶蛋白(OMP)事件、2010年7月唐駿學歷造假事件、2010年7月28日神仙李一現形記、2012年07月爆料廈門大學傅瑾女教授學位造假(已辭退)……

方舟子已爲公衆人物,並具有相當的知名度,他必知自己的一言所具有的分量以及所產生的後果,言之有據是他的一貫特點。可以確信的是,此時他直指360的不安全,必是他也獲得了360侵犯用戶隱私的相關事實。

方舟子此次直指360侵犯隱私,撕下了360一直以來僞裝用戶保護者的面具。不過,在當前我國的法律環境下,網絡隱私權益的保護一直處於薄弱的環節,這也就使得一些掛着保護隱私,實質上行着偷竊個人信息的網絡服務商們堂而皇之地做着一些不可告人的勾當。

由於網絡的虛擬和開放性,網絡隱私侵權行爲存在多樣化以及手段智能化、隱蔽化的特點。常見的侵權行爲有:非法收集、利用和散播個人數據。如利用網絡跟蹤軟件非法跟蹤用戶在網上的一舉一動,大量收集用戶喜歡訪問的網站,掌握用戶習慣,建立起龐大的個人信息數據庫,再把數據庫用於營銷戰略或販賣給其他商家,獲取鉅額利潤;非法監視,如個人電子郵件,在傳輸過程中,極易被他人、黑客或網絡服務商截獲和篡改,或利用電子監控系統監視他人在網上的言行等。

與傳統隱私權侵權行爲的手段相比,網絡隱私侵權更多的是依靠智力和高科技去實施侵權的行爲。有高科技作支撐,侵權行爲可以瞬間完成,侵權證據多存於數據、代碼等無形信息中,很容易被更改和刪除,甚至不留痕跡。而對網絡技術知識匱乏的普通用戶來說,很難發現自己的隱私被侵害。

對於一些網絡巨頭而言,利用用戶對其的信任,做着監守自盜的事情已屢見不鮮。今年8月,由於追蹤使用蘋果Safari瀏覽器的數百萬用戶的使用習慣,谷歌同意支付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提出的2250萬美元的高額罰款。這是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針對一家違反協議的公司提出的最高額罰款。

2011年,谷歌曾簽署了一份有效期20年的協議,包括承諾不會窺探消費者的隱私習慣。而今年初谷歌卻被揭露越過Safari的安全保護程序,追蹤網絡用戶的個人活動,分析其隱私習慣,幫助網絡服務和廣告商投放用戶感興趣的廣告。

谷歌瀏覽器尚且公然幹出如此行爲,360號稱開發出基於機器學習的第三代搜索技術,以及推出的“中指計劃”,又無不神似谷歌追蹤網絡用戶個人活動,分析隱私習慣?

當前,隱私權並未成爲我國法律體系中一項獨立的人格權,《民法通則》缺乏對隱私權的認可和保護,僅僅是通過司法解釋的相關規定對隱私權採取一種間接的保護方式,而網絡隱私權的保護也採用傳統隱私權的間接保護方式。

儘管如此,但隨着中國網民對於隱私權保護的意識越來越強烈,利用法律訴訟行爲來維護權益已屢見不鮮。頻發的侵權行爲、以及不斷引起社會關注的法律訴訟也起到了推動相關立法工作的進程。可以預見的是,方舟子此時劍指360,不僅促使網絡用戶更加關注自身的隱私保護,還會促使的網民利用有限的法律武器來維護自身的權益,推動中國網絡隱私權益保護立法的進程。

方舟子非常善於發掘事實證據,如果能夠和法律界聯手,將打假行動從網絡轉化爲實際的訴訟,將會起到極大收效。而如果方舟子能邁出這一步,這將刺激更多的網民追隨他的步伐,利用法律武器來跟360說不。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