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節霧天多發 要如何應對

本文已影響1.08W人 

霧,又稱接近地面的雲,是近地面空氣達到飽和時水汽在氣溶膠粒子上凝結或凝華爲水滴或冰晶,而使能見距離降低到1000米以內的天氣現象。濃霧造成的低能見度對交通運輸事業危害極大,尤其是對航空、海運、河運和高速公路交通具有極大的危害性。據統計,國內外航班不能正常飛行,有79%是霧造成的;因大霧等惡劣天氣造成的交通事故約佔事故總數的1/4。

秋冬季節霧天多發 要如何應對

霧水中含有多環芳烴

國內做“霧研究”的比較少,主要是收集霧非常困難、霧水量少。我們課題組採集一定量的霧水後,進行定量分析,得出大霧中有機物的分佈規律。

我們曾對霧水中多環芳烴等有機污染物分佈規律及源解析,監測分析發現霧水含有一定量的多環芳烴,總量濃度在0.03~6.67微克/升,其中含量最多的是萘、蒽、菲,約佔總多環芳烴量的80%。我們將上海地區的霧水樣品與黃山地區的霧水樣品進行比較,發現黃山上的比較清澈,有機物含量非常低,而上海的霧水黑濛濛的,有機物偏高。

所謂多環芳烴,就是指分子中含有兩個以上苯環的碳氫化合物,包括萘、蒽、菲、芘等150餘種化合物。有些多環芳烴還含有氮、硫和環戊烷,常見的具有致癌作用的多環芳烴多爲四到六環的稠環化合物。國際癌症研究中心曾列出94種對實驗動物致癌的化合物,其中15種屬於多環芳烴。

室內多環芳烴主要來自電腦

多環芳烴的產生可分爲自然源和人爲源。自然源主要是陸地和水生生物的合成,如森林和草原火災、火山爆發等造成的;人爲源包括化學工業污染源、交通運輸污染源、生活污染源以及其他人爲源等。

工業生產中產生的多環芳烴量佔其總量的絕大部分,以焦化廠最嚴重;機動車輛尤其是飛機、汽車等啓動時,由於不完全燃燒所排放的廢氣中含有相當數量的多環芳烴;煤爐等家庭爐竈產生的多環芳烴是生活污染源的主要來源。在食品製作的過程中,油煎、油炸、煙燻、燒烤等製作方法也會產生較多的多環芳烴。另外,垃圾的深填埋和焚燒也會產生大量多環芳烴,污染水源和空氣;香菸煙霧中已檢測到300種以上的多環芳烴。

另有研究顯示,在網吧、辦公室等,電腦運轉時產生的多環芳烴是造成人體在室內污染的重要來源之一。

霧天戴口罩有用但不能阻擋霾

很多人認爲,霧就是水汽引起的,無所謂。實際上霧水裏面有顆粒物,霧和霾是很難界定清晰的。水在一個超淨的空間裏面沒有一個顆粒物,水汽即使超過100%也不會凝結,而霧就意味着有污染物,即便在空氣清新的城市裏,霧中也有大量的顆粒物。如果空氣污染加劇,工業廢氣與交通尾氣排放量大,更不利於污染物消散,導致霧裏面的污染物含量增多。

當細小的水珠漂浮在低空形成霧時,小水珠中溶解和吸附了一些地表的有害物質,如酸、鹼、胺、鹽、苯、酚以及塵埃等;瀰漫在空中的霧滴往往也帶有細菌、病毒、病原微生物等。霧的形成使這些有害物質滯留積聚,且得不到擴散、稀釋,污染就相應加劇,並影響城市污染物擴散,甚至加重二氧化硫等物質的毒性。如果霧持續數日,空氣中污染物會迅速增加。

秋冬季節是霧天多發期,如果當地水汽充沛,受城市熱島效應和大氣環境等因素影響,在遭遇降溫時很容易蒸發形成霧。同時,出現“逆溫”以後,風力不大,大氣保持靜穩狀態,懸浮的霧滴不易消散,助長霧氣集結。

喜愛體育鍛煉的人都知道,有晨霧的天氣不適合運動,因爲霧對人體是有害的,運動會使人吸進更多液態顆粒物。所以霧天應儘量減少外出,在戶外的活動時間要縮短,以免危害健康。

有人問,霧天戴口罩有用嗎?答案是肯定的,但在陰霾天就沒用了。因爲顆粒物越大越容易防範,越小越不容易防範,霾可以直接從口罩的縫隙中進去。

說到多環芳烴污染,還應該說說老百姓的一個“感覺”:今天報的天氣是優良,但外面爲什麼卻霧濛濛的?其實,這與我國目前設立的“國標”有關。如果按照顆粒物PM10(10微米以下)的標準,污染物沒有超標,但與能見度衰減相關的因素基本上都是PM2.5的微小顆粒物。在我國東部地區,PM10的顆粒物中高達百分之七八十都是PM2.5的顆粒物。不過,能見度下降也不意味着顆粒物的質量濃度就一定很高,因爲光學性質與質量濃度還是有區別的。

吸附法可減少多環芳烴污染

對老百姓來說,有時不得不“被接受”霧霾對我們的侵擾。要減少霧霾侵擾,政府和相關部門應該有所作爲。

多環芳烴污染的預防措施首先是減少多環芳烴的排放,如儘可能使燃料充分燃燒,在公共場所嚴禁吸菸,城市中嚴格控制汽車尾氣排放量等。對已經造成的污染,可以採用生物或化學的技術處理。

微生物降解法 多環芳烴具有可生物降解性,低分子量的多環芳烴如萘、苊、苊烯,均能迅速地被微生物降解。

吸附法 多環芳烴是地表水中的滯留性污染物,由於其水溶解度低,易於從水中分配到沉積物和有機質中,故可採用吸附處理。

光解法 因爲水體系中的多環芳烴可與氧反應而發生光解,生成苯醌類化合物,而這類化合物的光解半衰期較短。

多環芳烴的分子結構決定了大部分多環芳烴不能發生水解。因此,水解途徑不是地表水系中多環芳烴的重要遷移途徑。據統計,吸附法是多環芳烴遷移的主要途徑,其次是微生物降解法。

改善環境空氣質量,是一項艱鉅複雜的系統工程,從根本上要靠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一方面,通過經濟發展轉型,推動城市向環保轉型。而另一方面,就需要我們城市每一個人、每一位社會成員做出力所能及的減排努力。其實也很簡單,比如少開一天車,或是隨手關電腦。(孫國根整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