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牀上治療慢性胃炎的中藥

本文已影響2.42W人 

胃炎是臨牀上最爲常見的消化道疾病,該病往往遷延不愈。在臨牀上,胃炎患者經常會出現胃脘隱痛脹悶、胃中有燒灼感、噯氣頻繁、反酸、口臭等症狀。做胃鏡檢查時可發現該病患者的胃黏膜會出現充血、腫脹或糜爛等情況。病程較長的該病患者其胃黏膜會發生萎縮,並伴有腸化生(或小腸化生,或大腸化生)。
  
  醫學研究證實,導致胃炎的根源是幽門螺桿菌(Hp)感染。但不少胃炎患者經過抗菌治療後,其體內的幽門螺桿菌已由陽性轉爲陰性,可胃脹、噯氣、反胃、舌苔膩等症狀仍然存在或反覆出現。這大多是由於患者體內的溫熱未清、胃氣不和所致。
  
  中醫認爲,“胃得降則和”、“諸嘔吐酸,皆屬於熱”,故治療胃炎常見的噯氣、反酸等症應堅持清熱化溼、理氣降逆的原則,宜用輕清流動之藥,忌用黏鹹呆滯之藥,以防助溼礙胃。
  
  下面就介紹一些臨牀上常用於治療胃炎的中藥:
  
  黃連、吳茱萸:黃連具有清熱燥溼、瀉火解毒的功效,是瀉心火的主藥(這裏所說的心火實際上是指胃火或胃熱)。藥理研究證實,黃連是一味治療消化道炎症的中藥廣譜抗生素。將黃連與具有溫中降逆功效的吳茱萸合用,可起到辛開苦降、制止疼痛的作用,對由胃氣上逆引起的胃痛、反酸等症狀有很好的療效。另外,黃連與山楂(能促進胃酸分泌,且有抑菌的作用)合用,可治療萎縮性胃炎。
  
  蘇梗、佛手片:這兩味中藥當屬治療胃炎的首選藥,兩者均有行氣和胃的功效,可消除患者胃脹、噯氣等症狀。若患者的舌苔較膩還可加用藿梗,以加強化溼的作用。另外,藿梗和蘇梗合用還有抑菌的功效。
  
  砂仁、陳皮:這兩味中藥具有化溼理氣的功效。砂仁是一味芳香健胃藥,與陳皮合用,不僅可增強患者胃腸的運化功能,還有抑菌、抗潰瘍的作用。但砂仁中含有揮發油,不宜久煎,在煎藥時需後下。
  #p#副標題#e#
  丁香、功勞葉:丁香具有溫中降逆的功效,可治療反胃、嘔吐等症狀,且被認爲是治療口臭的良藥。功勞葉原是一味養陰補虛藥,因其含有小檗鹼,所以也具有瀉火解毒、清熱燥溼的功效。藥理研究證實,丁香和功勞葉都有較強的抑菌作用,可謂是中藥中的廣譜抗菌抑菌藥,兩者對患者損傷的胃黏膜均有保護作用。但根據中藥“十九畏”的原則,丁香不宜與鬱金合用。
  
  蒼朮、白朮:這兩味中藥都具有燥溼健脾的功效,可治療由溼阻中焦引起的脘腹脹悶等症狀。白朮守而不走,蒼朮走而不守;白朮善補,蒼朮善行。兩者合用,可起到促進胃腸運化、預防潰瘍發生的作用。
  
  芙蓉葉、金銀花、蒲公英:這三味中藥都是清熱解毒的常用藥。藥理研究證實,它們對衆多細菌均有抑制或殺滅的作用,可治療人體內外的各種炎症,尤其是對胃炎患者的胃黏膜充血、腫脹和糜爛有良效。
  
  厚朴、大腹皮:厚朴可化溼,大腹皮可行氣,而且兩者都具有消脹除滿的功效,故爲治療胃脘脹滿之要藥。另外,這兩味藥都有抑菌消炎的作用,可預防潰瘍的發生。
  
  甘草、大棗:這兩味中藥都具有補中益氣的功效。蜜炙的甘草有緩急止痛的作用,且能阻止潰瘍的發生;大棗能調理腸胃,可保護患者損傷的胃黏膜。
  
  茯苓、薏苡仁:這兩味藥均具有健脾化溼的功效,可治療苔膩不化、納差、便溏等症狀。藥理研究證實,茯苓能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還有抑菌的作用,可預防應激性潰瘍的發生;薏苡仁有阻止癌腫生長的作用,尤其適合消化道腫瘤患者服用。
  
  需要說明的是,中醫治病講究辨證用藥,所以在對胃炎患者進行治療時,可隨證加減:若患者有反酸過多的症狀時可加用烏賊骨以制酸,有大便乾結的症狀時可加用制大黃以通裏,有口乾舌紅的症狀時可加用石斛、麥冬以養陰,有胃喜熱怕冷的症狀時可加用黃芪、桂枝以溫養脾胃。

臨牀上治療慢性胃炎的中藥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