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病人也需要營養補充

本文已影響1.49W人 

五成消化道腫瘤病人面臨“營養風險”
  
一位60多歲的潮汕阿伯,因患食道癌,術後瘦到只有30公斤。老伯的主診醫生彭俊生說:“我們檢查發現,他的營養非常不好,因爲之前放化療影響食慾,再加上食道被部分復發腫瘤堵塞,食物難以下嚥,結果越來越瘦。

如果再這樣下去,死亡風險很大。”醫院在爲阿伯治療腫瘤的同時,爲他制定了腸內外營養治療方案,阿伯才逐步好轉。

“普外科腫瘤病人中,約有三四成人面臨營養風險,而消化道腫瘤患者中則高達五成。原因是消化道腫瘤病人的消化吸收功能本來就差,腫瘤還要吃掉很多養分。如果營養補充不夠,‘餓死’是有可能的。”彭俊生說。

營養風險是指身體捱餓,得不到必需的養分,導致營養不良。嚴重者可導致併發感染症增多、臟器衰竭,乃至死亡。“可以說,患者不一定是死於腫瘤本身,而是死於營養不良。”彭俊生表示。

彭俊生介紹,晚期腫瘤病人中骨瘦如柴、面色蠟黃等現象很常見,原因都是營養不良。這種狀況如果得到改善,則可以促進病人恢復,提高其自身免疫水平,對治療腫瘤也有效。爲此,腫瘤病人尤其是消化道腫瘤病人需要補充營養。

醫院建立臨牀營養科專業營養支持
  
爲了防止消化道腫瘤病人、各類消化道疾病患者變得瘦骨嶙峋,甚至被“餓死”,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日前成立了臨牀營養科。“我們既有臨牀專科醫生,又有營養學醫生,雙方結合起來爲病人制定營養方案,這樣纔會更科學、實際。”彭俊生說。

他介紹,將營養科與臨牀專科合併很有必要。以前很多醫院的營養科都由後勤部門管理,位置經常和飯堂挨在一起。而營養科醫生往往沒有臨牀經驗,介紹的大多是“大而全”的營養處方,針對性不強,更不可能細分到各類專科病人如何進行術後營養調理。還有的營養科雖然每日開放卻乏人問津,因爲大部分患者不會專門掛號去諮詢如何補充營養。

彭俊生介紹,營養方案制訂、營養支持介入配合專科治療,在國外很多醫院的普外科、腫瘤科很常見,但國內依然在起步階段。

“欣慰的是現在越來越多專科、綜合醫院都開始重視患者術前術後營養支持,其實這也是患者和家屬最迫切想了解的方面,因爲他們可以力所能及學會自行調理。”

提醒:濫用營養治療也會“撐死”
  
有消化道腫瘤病人“餓死”,但這類病人被“撐死”的例子也不少見。

有患者爲了補充營養,很喜歡補液,彭俊生認爲這屬於濫用腸外營養治療的情況。靜脈補液等腸外營養治療方法不符合人體生理規律,繞過了人體消化食物必經的肝臟處理環節,把營養強加入血液中,長此以往容易引發代謝方面的併發症、導致血糖升高等。

彭俊生認爲,只要患者的腸道功能還在,就應利用它。患者能自己進食纔是最好的,哪怕從流食入手,少吃多餐,也好過一味補液。

腫瘤病人也需要營養補充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